(砚边杂谈)书法人的终极目标:士气与正气 
2019-09-22 11:48:19
  • 0
  • 0
  • 0
  • 0

书法古来属传统文人士大夫之书斋雅玩,严格意义上,乃上流社会之专利。随着封建社会的崩溃、解体和科举制度的废除以及书写工具的改革,在人们眼里不乏神秘感的中国书法终于逐渐走下神坛,转向大众化、平民化,走向千家万户。这是时代潮流和历史规律使然,也是整个人类社会的进步,文字的发明创造和历代的书法成果,理应为更多的人们使用和受益。

著名书法家张山先生

卢剑利在书法创作

著名文化学者萧云儒为祖国70华诞题词

张山先生题赠书法

  而进入新的历史时期以来,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昌明,毛笔作为日常书写工具被硬笔、电脑相继替代之后,对于书法的社会群众基础而言,无疑是一次釜底抽薪。今日之知识阶层不再将书法作为一个文化人的必要修养,而只是作为一门选修课看待,在于可有可无之间。以至于当下很多莘莘学子甚至文坛硕儒、政府高官,虽然满腹经纶,学历堂皇,然书写水平不敢恭维,士子精神江河日下。书翰已然分家,文墨难以并重,实在无法与古来文士相提并论。此亦时代之特色乎?曾几何时,书法作为文人修身养心之道,大抵是不屑于和金钱为伍的。如今,书法成为一门专业,经济价值的追求,似乎已经成为书法人的终极目标。

沈鹏先生书法

周俊杰先生书法

沈鹏先生书法

卢剑利先生书法

胡秋萍女士书法

  能够平心静气、淡定从容从事书法研究与创作,不过是一个如同“天方夜谭”一般的神话。随大势、赶潮流成为一种趋势。个人宣传演变为整体忽悠,自然需求转化为强势推广。而强势阶层对权利的争夺与名利的过度追求也逐渐形成恶性循环,但凡拥有一点便利者,便要不失时机从中渔利,总要想方设法从本来就不太大的书法市场份额当中分得一杯羹。由此,虚饰矫情无所不在,巧取豪夺见缝插针。看似轰轰烈烈的群众文化运动,实质上演变为书法界的“金字塔”建造工程,最终获利的还是高居于金字塔尖的少数“游戏规则”的制订者,其次是属于中部位置的附和者和追随者,而处于“金子塔”基座的基本上都是弱势人群,只有主动退出和被动接受两种选择,如果不遵从“游戏规则”,甚至连成为塔基的一分子的资格和机会都没有。 

  鼓动宣传和刻意炒作成为当代书坛的一大特点,也是市场经济时代整个社会的总体特征。“包装文化”的核心是实现经济利益的最大化,把好的宣传得更好,把不好的也要包装为好的。而“包装文化”的恶俗仍然在于坏的商品和事务在漂亮包装的掩盖下,大行其道,以售其奸。从硬包装到软包装都无不夹杂着钱权合流的各种交易,甚至是赤裸裸的交易。

  书法界的山头林立和各种“观念”“主义”之争,其中一些根本与真正的学术无关,而是话语权争夺和书坛“圈地运动”的生动体现,但往往就是这些“主义”和“观念”的始作俑者手中牢牢控制着书坛话语权。很多问题,他们根本无法自圆其说,只能借助于自身所占有的优势资源实施强制性推广。一旦有人站出来戳穿“皇帝的新装”,就会遭到或明或暗的有组织的猛烈攻击。 

  当为了片面追求名利而逐世俗之所好,一切高雅的文化活动场所都成为锱铢必较的集贸市场一般时,当书法创作都主动或被动转变为讨好他人的“川剧变脸”之时,当书法家们在权势和金钱面前变得唯唯诺诺时,当所有的书法人都被“书法买卖”的魔力之剑困扰得无力自拔之时,如果还有人问“当代书法最缺什么?”

  那么我会毫不犹豫地说,当代书法最缺的不是别的,作品缺的就是格调和风雅,而书家缺的就是士气与正气!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国际在线陕西频道柳洪华、张静攀、陈锵 摄影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  传媒新锐卢剑利,男,1973年4月生,西安市长安区人。从事新闻文化与书画传媒事业30年,中国当代新闻文化传播新锐人物,资深新闻媒体人。中国致公党党员。迄今为止已经在中央、省、市新闻媒体发表各类稿件6000余篇,先后荣获了中国新闻奖、中国晚报新闻奖、中国晚报西北协作区新闻奖、全国副省级城市党报新闻奖、陕西新闻奖、西安新闻奖、陕西日报社社级新闻奖等,著作有散文集《大美秦岭》、杂文集《砚边杂谈》。主要社会兼职有:中国致公党陕西省委文化艺术委员会副主任、陕西省职工作家协会理事兼网络专业委员会副主任、西安市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监督员、西安市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理事,西安市文史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等。


 
最新文章
相关阅读